轉貼

 

過去國邊館版本的課文注釋曾經出現:「每況愈下:形容情況愈來愈壞;也作每下愈況。」

只要是讀過《莊子》的人,應該很容易看出這樣的注釋有欠妥當。

「每況愈下」本作(不是「也作」)「每下愈況」,出自《莊子‧知北遊》: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
莊子曰:「無所不在。」
東郭子曰:「期而後可。」
莊子曰:「在螻蟻。」
曰:「何其下邪?」
曰:「在 。」
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 。」
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
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西 也,每下愈況」

以上是記述東郭子向莊子請教,「道」究竟在什麼地方?莊子說出道所在的地方,愈講愈低下,最後舉例要想知道豬的肥瘦,最簡單又正確的方法是採豬的腳脛,愈往下愈容易探知豬的肥瘦,因為豬的腳脛沒有肉,如國腳脛會有點肉,足以證明這條豬夠肥了。

莊子的本意試紙:浴室細微低下之處,道理也就愈明顯。

但是以後的人,不知為什麼把它說倒了,竟成「每況愈下」,意思也改變了,就是教科書所寫的「形容情況愈來愈壞。」

把莊子最初的「每下愈況」誤成「每況愈下」,並且同時改變了意思,最早大概起於宋代。見《苕溪漁隱叢話後集二十六》(宋‧胡仔):「子瞻(蘇軾)自言平生不擅唱曲,故閒有不入腔處。非盡如此,后山(陳師道)乃比之教坊使雷大使舞,是何每況愈下,蓋其謬耳。」

由上可知,本成語最初作「每下愈況」,大概到了宋代才誤為「每況愈下」,而且改變了原義。

以下是筆者建議教科書注釋的寫法:
1. 為減輕學生負擔,將注釋簡化為:「每況愈下:形容情況愈來愈壞。」
2. 每況愈下:本作「每下愈況」,出自《莊子》,原址愈往下愈能查知「道」是無所不在的,後誤為「每況愈下」,改變原義,形容情況愈來愈壞。

=========================================

原文為:「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

因此,成語「每下愈況」在《莊子》原文中,含有由比照而顯明的意思。

愈:更加
況:由對照而顯明


由上可知,「每下愈況」是用來比喻「從愈低微處推求,就愈能看出事物的真實情況。」

不過,一般人若是沒讀過《莊子》原文,實在很難瞭解這個成語真正的意義,而常會直接從字面去推測其義,甚至還更改字面為「每況愈下」,從一些古文可以發現在宋代就已出現「每況愈下」,用以表示「情況愈來愈壞」的意思,此用法雖屬訛用,但卻已成俗,變成了另一句不同的成語。

看到這裡,大家應該可以清楚理解「每下愈況」跟「每況愈下」是兩句意思完全不同的成語。所以今後可千萬別再將「每下愈況」當作「每況愈下」來使用囉!

================================================

“每下愈況”和“每況愈下”

  “每下愈況”與“每況愈下”兩詞,常見有人提及和用到。“每況愈下”是“每下愈況”之誤;前者只是後者演變而來。所見有關成語詞典上,幾乎無一例外地持此說。我則認為:“每下愈況”和“每況愈下”是兩碼事。
 
  “每下愈況”源出《莊子•知北游》,原文是莊子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意思是說,管理市場的官員從經紀人那裏知道,用踩踏豬的辦法來判斷豬的肥瘦,越是向下踩踏,就越能正確判定。以此比喻越向下、越深入推求,就越能瞭解到真實情況。而有人把“每下愈況”用來指事情越向前發展,就越能看出眉目來。這雖和原意有些不同,但並不相悖。
 
  而“每況愈下”源出南宋文學家洪邁的《容齋續筆•蓍龜蔔筮》。原文是:“人人自以為君平,家家自以為季主,每況愈下。”意思是說,人人都自以為是,家家都自以為貴,情況越來越糟糕了。《容齋續筆》雖比《莊子》晚,兩個詞中用的字又都相同,但實在看不出兩詞是同一個意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ckchi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