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梓1635年1704年),字文開,號耕煙清朝火器製造家、畫家杭州人。他曾製作連珠銃(世上最早的機關槍)和子母炮(類似榴彈炮),並在康熙準噶爾時發揮重要作用。

生平

戴梓出生在官吏之家。在父親的影響下,戴梓喜歡上機械製造,曾自己製造出多種火器,其中的一種能擊中百步以外的目標。

1674年(清康熙十三年),耿精忠福建起兵進犯浙江,響應吳三桂叛亂。康熙帝派遣康親王傑書為奉命大將軍,率清軍赴閩浙征討耿精忠。戴梓隨軍出征。由於戴梓對軍事形勢條分縷析,因此與康親王深為契合,很受尊敬。回朝後,受到康熙帝的器重。授其翰林院侍講官職,入南書房,並命他參預纂修《律呂正義》。

戴梓不僅在研製火器方面做出很大的貢獻,而且在文學上也有一定的造詣,曾著《耕煙草堂詩鈔》。他還總結前人的治水經驗,寫了一本《治河十策》的著作。後人評價他「磨劍半生虛售世,著書千載枉驚人。」

  兵器才華

據《清史稿》記載,戴梓曾向康親王獻「連珠火銃」。1686年,荷蘭政府派遣使者來到中國,並進貢「蟠腸鳥槍」,戴梓奉命仿造了10枝槍,康熙將仿造的槍回贈給了荷蘭使者。不久,他又奉命仿造「佛郎器」(西班牙、葡萄牙所造的炮),只花了5天就完成了。第二年康熙帝指令戴梓監造「子母炮」,八天即造成。炮長二尺一寸(約 0.672米),重約300斤(約180千克),便於攜帶。鑄造炮彈外形如瓜狀,每枚重20~30斤,內裝「子彈」,此炮發射時,「子在母腹,母送子出,從天而降,片片碎裂,銳不可當」。

連珠火銃

連珠火銃的銃背是彈匣,可貯存28發火藥鉛丸。銃機有兩個,相互銜接,扣動一機,彈藥自落於筒中,同時解脫另一機而擊發。「連珠火銃」的形狀很像琵琶,能夠連續射擊28發子彈。這種武器解決了舊式火銃用火繩點火,容易遭受風雨潮濕影響的難題,也吸收了西方火器能夠連續射擊的優點,使用方便,能夠提高戰鬥力,比歐洲人發明使用機關槍早200多年,威力和優越性超過當時世界強國的同類火器。

悲劇辭世

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曾向康熙炫耀西洋「衝天炮」(又稱「子母炮」)並誇口說,「衝天炮」只有比利時人能造,結果花費一年的時間都沒有造出來,而戴梓只用了8天時間就造成了。「衝天炮」造好後,康熙率眾臣親臨現場觀看試射,大加讚賞,為此炮賜名為「威遠大將軍」,並下令把製造者的姓名鐫刻在炮身上以示紀念。戴梓卻因此得罪了南懷仁。南懷仁懷恨在心,與張獻忠養子之子陳宏勛同在康熙面前奏戴梓「私通東洋」,結果康熙輕信讒言,將戴梓流放到了盛京(今瀋陽)。在瀋陽戴梓被迫靠賣字畫度日,艱難地生活了30多年,「常冬夜擁敗絮臥冷炕,凌晨蹋冰入山拾榛子以療飢」,1704年(康熙四十三年)終於遇赦回鄉,因貧病交加在途中辭世。

From:wiki

-----------------------------------------------------------------------------------------------------------------------------------------

 

 





清朝天才戴梓發明世界上最早機關槍


天才火器製造家戴梓冤死盛京 發明世界上最早的機關槍 名字刻在母子炮上

清朝康熙年間,出了一位天才火器製造家--戴梓。他發明的沖天炮,曾被康熙帝賜名為“威遠將軍”。然而,戴梓的過人才智和卓越的發明,卻引起了時在清廷供職的洋人南懷仁的嫉恨,因此而受誣陷,被康熙帝流放到盛京。
年少即成發明家

戴梓,字文開,號耕煙,遼東人稱其為耕煙先生。
戴梓1635年生於浙江仁和(今杭州)。其父戴蒼,曾任明朝監軍,擅長製造軍械,又喜歡繪畫,為當時知名的畫家。

戴梓剛懂事的時候,就常常隨在父親身旁,觀看父親繪畫和研製軍械。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之下,他開始對繪畫和軍械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11歲時,他參與了軍械製造,父親所珍藏的軍器製造圖籍,他廢寢忘食地研讀,力求精通原理。過人的天分加上潛心的學習和不懈的努力,戴 梓在少年時代就研製成功了一種銃(即火器),能發射百步之外。《嘯亭雜錄·戴學士》一書中,稱戴梓“少有機悟,自製火器”,小小年紀就被人們譽稱為“天才火器發明家”。

隻身入敵營屢立大功

康熙十二年初,戴梓入伍從戎。康熙十二年十一月,鎮守雲南的平西王吳三桂,發動了分裂國家的叛亂。不久,鎮守在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先後起兵響應,史稱“三藩之亂”。

次年,即康熙十三年六月,朝廷命和碩康親王書傑為奉命大將軍,率軍進駐浙江討伐耿精忠。經人推薦,康親王將戴梓禮聘至軍中。戴梓為康親王講述天下大勢,分析敵我態勢,說:“三藩不足慮,可計日而擒……”康親王聽罷心中大悅,將戴梓請之上座。

康熙十五年九月,康親王率領清軍入閩作戰,叛將馬九玉率兵扼守九龍山(今福建古田西南),清軍受阻不前。康親王招來眾將議論戰守之策,結果大家七嘴八舌,說了半天也沒說出一個好辦法。這時,戴梓站了出來,說:“守固不可取,戰亦非計,若能說得馬九玉投降,才是上策。”康親王一聽覺得有道理。不僅立即採納了戴梓的建議,還決定派戴梓前往招撫。戴梓領命前往敵營,憑三寸不爛之舌,陳以厲害,果然說服馬九玉率眾歸降。

在圍攻耿精忠大營時,耿精忠負隅頑抗,戰事進行得異常慘烈。為避免更大的傷亡,戴梓再次請命赴敵營進行招降。戴梓單人單騎來到耿精忠大營時,耿精忠佈下刀槍陣,“夾道列戟如蟒”。戴梓面不改色,從容在刀陣中走過,在氣勢上反倒鎮住了耿精忠。會談中,戴梓時而聲色俱厲,時而推心置腹,對耿精忠曉之以利害,動之以情理,終於勸得耿精忠率部歸降。

耿精忠歸降後,其手下大將韓大任也欲歸降,但卻擁兵數萬,躲在一邊觀望。康親王疑其有詐,戴梓則分析他是有顧慮。於是,康親王派戴梓前去韓營打探。戴梓見了韓大任,開口即言:“爾死至矣! ”韓大任一聽,嚇了一跳,忙問:“何人想殺我? ”戴梓說:“是你自己。 ”隨後,戴梓說:“君既然想投誠,卻又擁兵自衛,這怎麼能使人相信你呢?你這點兵本不堪一擊,起不了保護你的作用,反而使人生疑,以為你圖謀不軌,這豈不是自取死路嗎! ”戴梓一席話,直指要害,韓大任深為佩服,忙請示解決辦法。戴梓說:“脫下你的鎧甲,散了你的兵眾,隻身歸命,康親王必信你的誠意,此為轉禍為福的唯一辦法。”戴梓誠懇的話語,終於感化了韓大任,承認自己“欲持兵觀望,以見機行事”。隨後,散了甲兵,隻身與戴梓“並馬詣軍門”,歸屬清軍。

母子炮威鎮敵膽

在平定“三藩之亂”的過程中,戴梓顯示出了自己卓越的軍事才能。

平亂之後,康親王書傑帶戴梓到京師朝見康熙皇帝。康熙皇帝聽了康親王介紹戴梓的相關情況後,得知戴梓還精通天文、曆法、算學、樂律和繪畫,特別是聽說戴梓還會製造火器,便將戴梓留在宮中,專事研製火器。

宮中數年,戴梓經過數百次的反覆設計、研究和試驗,終於研製成功了“連珠火銃”(俗稱連珠炮)。據清乾隆年間進士紀昀在其《閱微堂筆記》一書中記載,戴梓發明製造的“連珠火銃”,在17世紀末葉的世界火器發展史上,亦屬十分先進的武器,故稱之為“奇器”。這種連珠火銃,形似琵琶,火藥和鉛彈存在銃的上部,銃脊部位有兩個機輪,扳第一機,火藥和鉛彈自動落入筒中,第二機就隨之動作,火石激發鳥銃發射,如此重復,連續發射28發後,才需重新裝火藥和鉛彈。這是一種早期的自動射擊槍,比歐洲人在19世紀發明的機關槍還早200多年

據《清朝文獻通考·兵十六》記載,戴梓發明“連珠火銃”後,康熙帝龍顏大悅,遂命戴梓研製母子炮,亦稱“沖天炮”。戴梓經過一段時間的鑽研,很快就將母子炮研製成功。康熙帝親自率諸臣去試炮,炮彈射出後,片片碎裂,銳不可當。康熙帝大喜,將母子炮命名為“威遠將軍”,並將戴梓的名刻在炮身上。另據記載,康熙帝率軍二次親徵葛爾丹時,就帶上了母子炮,在昭莫多戰役中,母子炮大顯神威,僅向葛爾丹大營開了三炮,敵軍就嚇得敗逃。

遭人嫉恨流放盛京

由於戴梓製造火炮成功,得到康熙帝嘉獎,使時在朝廷供職、也從事火器研究的比利時人南懷仁心裏很不是滋味。於是,南懷仁由嫉生恨,勾結起義軍叛徒陳通岩,向康熙帝奏本,誣陷戴梓暗通東洋(即日本),使戴梓獲罪,于康熙三十年初,舉家被流放至盛京。

戴梓在盛京流放期間,生活極其困苦,冬夜中擁敗絮臥冷炕,淩晨還要踏著冰霜進山拾榛子,用以充饑。幸虧他的畫作還有人喜愛,遂多以賣書畫維持生計。

戴梓在盛京期間,寫下了《早行》、《春日泛舟沈水》、《南塔柳蔭口占》、《南塔柳蔭》等吟咏盛京風物和名勝的諸多詩篇。他在《早行》詩中吟道:“驅人寒夜起,行役意如迷。野火燒殘戌,霜披五更雞。冷灶吹余燼,開門參正西”。描繪他在戌所服役,早夜起身在外時所見荒涼景象,抒發了淒苦之情。

從高官淪落為罪人,也使戴梓從感情上更加接近平民百姓。這期間,他也寫了不少表現勞動人民的詩作,如《見獲》:終歲勤劬幸有年,相邀結袂剎蒿田。群雞啄粒驅又聚,山犬隨人吠復眠。白髮扶筇衰曝背,青裙沒井晚炊煙。官糧輸卻余多少,社鼓逢逢促送錢。

戴梓詩描繪了農民在秋收後的和樂景象,然而,筆鋒一轉,再寫農民剛剛交完“官糧”,“社鼓”又催送錢,披露了農民遭受層層剝削的情況。

《遼海叢書》還記載了戴梓曾為瀋陽老八景之一寫下的一首詩《渾河晚渡》,詩云:暮山銜落日,野色動高秋。鳥入空林外,人來古渡頭。微風飄短髮,纖月傍輕舟。十里城南外,鐘聲咽戌樓。

這首詩透過自然景色和人文活動的描寫,勾勒出了渾河曾經有過的美麗景觀。它似一幅清新淡雅的水墨畫,將黃昏中渾河渡口的風貌展現在世人面前。同時,也記寫了詩人來到渡口時,面對紅日墜山,新月初升,銀波碎影,輕舟盪漾。忽聞盛京城裏傳來低婉的鐘聲,牽動其哀苦情懷,抒發出心境難平的無限感慨。

戴梓先後在盛京和鐵嶺流放長達35年,無一日不盼著沐皇恩,得赦回京。然而,一盼35年,始終未能再回故里。最終鬱鬱寡歡,因病而逝,享年78歲。戴梓有四子:戴京、戴亮、戴亨、戴高,其中以三子戴亨最著名,與李鍇、陳景元被稱為“遼東三老”,享譽當年遼沈文壇。

戴梓在盛京寫過很多詩,可惜大多散失,今存世《耕煙草堂詩鈔》四卷,計詩350余首。

康熙為什麼不殺也不用戴梓

戴梓被迫害致死是發生在280多年前清廷中的一大冤案,悲劇啟幕在北京,落幕在盛京。

有史家分析認為:此案的起因純屬南懷仁對戴梓的嫉恨誣陷所致。從史料記載來看,至少有兩件事可以讓南懷仁對戴梓產生嫉恨。一是戴梓制沖天炮之前,康熙帝曾先與南懷仁談過此事,南懷仁也誇下海口,康熙帝遂命其造炮。然而時隔一年,南懷仁並沒有造成。而轉過來康熙帝命戴梓製造,結果僅用8天就造出來了。使南懷仁在康熙皇帝面前丟了臉,因此既慚且憤。二是,在編纂《律呂正義》時,南懷仁與戴梓意見分歧,且南懷仁又辯論不過戴梓。於是,南懷仁就串通曾敲詐過戴梓而未能得逞的廷臣合謀,誣陷戴梓,造成康熙帝謫戍戴梓。

需要思考的是,康熙帝為什麼沒有殺戴梓而只是判個流放呢?按律法說,私通外國絕對是個死罪。筆者認為:從戴梓與南懷仁辯論等事推測,戴梓應該是個剛直不阿的人。不會逢迎,缺少奴才相。這樣的人往往是不受皇帝喜愛的。而戴梓又是個奇才,在製造火器方面無人能比,所以,康熙一方面不忍殺他,一方面大概也想到日後還有用他之處,所以只把他流放,需要的時候再把他“激活”。

偏偏平定“三藩之亂”、收復台灣和平定準噶爾叛亂後,大清朝迎來一個較長時期的安定局面,內無戰亂,外無敵擾,戴梓這樣的火器發明家就顯得用處不大了。假設一下,如果鴉片戰爭提前一百年爆發,戴梓就很有可能被皇帝赦免起用。

如此來看,戴梓的命運倒真應了那句古話:飛鳥盡,良弓藏。


來源:中新網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ockchil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